东北同城性游戏生活 一杯害国,两口失位:揭秘古代禁酒风云
饮酒之事,在古往今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。几千年前,帝王将相们围绕着酒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角逐,上演了许多人间喜剧。一些皇帝因禁酒而引发民怨弥漫,一些官员因沉湎酒色而丧失官位,还有文人以酒为名,展开了千古骂战。
从大禹对“以酒亡国”的担忧,到朱元璋对“宁可功臣反,不可废禁酒令”的坚持,酒这一口,不仅引发了粮食危机和制度困惑,也映射出了人性百态。本文将带您穿越时光,回顾那“禁止国法,饮者人情”的年代,探寻酒杯中风云往事。
大禹误朝上,开启禁酒风波
假如您穿越回古代,正在家中酿造美酒,突然被官兵家拘捕,千万别惊讶,您并非因涉黑而被逮捕,“私酿”才是罪名。
古代禁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——传说大禹的女儿看着父亲为国忙碌,心生怜悯,便让负责给大禹供餐的狄设法献上了美酒。一次盛宴上,皇帝和大臣们尽情畅饮,大禹也因此封赏仪为“造酒官”,并赞同他与自己女儿的婚姻。
大禹醉酒后失察,第二天上朝迟到,让一众大臣等得焦急。大禹懊悔地说:“后人必有因酒而亡国者。”于是,他下令禁酒,第一刀砍向了可怜的仪狄和全国的酒坛。
大禹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夏桀曾肆意饮宴,醉酒后致使臣子死亡,而妃子却在一旁冷笑。最,桀被商汤所灭。商朝也因酒而败,商纣的荒淫事迹更是不胫而走。
周朝始于“饮酒亡国”的基本认知,周公直接发布了《酒诰》给康叔,内容是:卫国百姓酷爱饮酒,你要加以管理。
《酒诰》是中国最早的禁酒令,对于聚众饮酒者的处罚十分严厉,毫不留情。同时,弘扬了“德行不醉”的理念,要求只有在祭祀场合饮酒,必须保持清醒,不能醉酒。
这种禁酒的热情一延烧下去。汉文帝颁布法令,规定“三人以上无故聚饮,罚金四两”。虽然罚金数额看似微不足道,但在汉代这已相当严厉。
尽管施行严刑峻法,但周穆王之后的帝王们却纵情声色、奢侈昏庸。酗酒之风再度兴起,禁令变得形同虚设。西周数百年的基业最终在湎酒色的幽王手中土崩瓦解。
秦统一后,实了抑制商业的政策,高昂的酒价限制了酒类的买卖。随后又实行禁酒政策,目的是让百姓像“牛马”一样勤劳,将有限的精力用于无限的生产之中。
到了两汉时期,尽管汉代统治者多次下令禁酒,但与秦代相比,执行并不严格。在正常年景下,禁令虽有,但往往针对民众,对官员却视而不见,造成明禁暗的局面。
并非出于戒酒之意,而是为了节约粮食
三国至隋唐五代宋辽等朝代大致未实行禁酒,直至金元时期,禁酒政策才变得较为严厉,因为人们担心酿酒会导致粮食短缺。
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严厉的禁酒措施,将禁酒作为国家战略:一方面禁止种植糯米(酿酒原料),另一方面对违反禁令者进行严惩。一位将领之子在前线违反禁酒令,地官员因畏惧其势力而未能惩处。朱元璋愤怒地表示:“宁可让他叛国,也不能让吾法不行!”这位将领之子最终被处以死刑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四菜一汤”制度也是在这段时期产生的。朱元璋规定,官员接待时不得铺张浪费,国家控制饮食开始实行节俭。朱元璋本人也以身作——在皇后的寿宴上,他为百官准备了炒萝卜炒韭菜、炒青菜和葱花豆腐汤。
乾隆颁布了圣旨禁酒,终结了一场长久的禁酒争论
清代最著名的禁酒令争议发生在乾隆年间。乾隆元年,内阁学士方苞提出了针对西北五省的禁酒令,主要原因包括:五省本来就贫困,每年浪费大量粮食酿酒是不合理的;五省百姓酒后犯罪率过高,两三成的重大案件都与饮酒有关。
经过长达半年的考虑,年轻的乾隆皇帝发布了一道圣旨,永久禁止五省酿酒。至于如何处理私酿酒的人和违法官员,则由大臣们商议。一时间,朝野哗然,反对声音不绝于耳。
刑部尚书孙嘉淦率先表示不服从圣旨,他认为,烧酒用的是粗粮,黄酒用的是细粮,一旦禁酒,那些粗粮就无法储存,而且可能引发腐败和走私问题。
乾隆让五省总督商讨,结果五人反对“一刀切”的禁令。最终,乾隆采纳了建,将诏令改为禁止大规模酿酒活动,而处理私酿酒者也放宽了限制。